8月14日牛盈服务中心,工人日报记者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三中学安置点采访时,偶然遇见3名女大学生志愿者,她们在搬运物资、后勤保障、陪护照料中,总是相互配合、形影不离。
这3名大学生都是19岁,分别是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张佳莉、陇东学院的古梅霞、兰州工商学院的郭帆。她们的家都在榆中县第三中学所在地的高崖镇,都曾于2017年进入这所学校的初中读书。过去几年,彼此天各一方,如今在安置点不期而遇,共同开展志愿服务。
据了解牛盈服务中心,8月7日榆中县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后,当地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,征用54家酒店,设置学校、村委会等集中安置点14个,累计转移安置群众近万人。榆中县第三中学安置点是其中最大的一个,主要安置马坡乡马莲滩村的170名受灾群众。安置点上,医护人员、公安干警、市场监管人员、心理辅导教师等多方力量,共同守护受灾群众的身心健康。
灾害发生后,三位小姐妹了解到曾经读书的校园——榆中县第三中学成为受灾群众的安置点,就不约而同的想参与志愿服务。8月10日一大早,张佳莉就加入了志愿服务者的队伍,随后,古梅霞和郭帆的身影也出现在志愿服务的行列中。
“我们来之前并没有联系,这是在进来后,才发现曾经的初中同学居然在这里又重聚了。”张佳莉说。
“我们都是本地的暑假返乡的大学生,说方言都能听得懂,与安置点的老人们沟通、拉家常,都很方便。”古梅霞说。
“一个人的能力有限,但灾难面前,只要各自发光,就能照亮所有人。”郭帆说。
在榆中灾区,还有许多像三姐妹一样的志愿者牛盈服务中心,这些年轻的身影在安置点的每一个角落挥洒汗水,用行动诠释了“青春无畏,人间有爱”的担当,成为温暖受灾群众的“一道光”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康劲)
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